清晨7点杠杆股票是什么,闵行区浦江镇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稻田上,无人机“嗡嗡”掠过绿意盎然的稻浪,机翼带起的风拂得稻穗轻轻摇晃。地面上,95后“飞手”郭志伟手持遥控器,指尖轻点,无人机便沿着预设航线精准喷洒农药——这片曾让父辈弯腰1小时的稻田,现在1分钟就能搞定。“这哪是干活,简直是给农田‘飞’着做护理!”这位退役军人笑着说。
无人机飞驰,刷新农事速度
夏日七八点钟的太阳早已当空照,一般干活的农人大多趁日头不晒抓紧下地干完了手里的活。然而,郭志伟不用赶早,脚不沾泥土,只操作一架无人机,几分钟就完成了早上的农活。
在闵行,“无人农场”已不是新鲜事。作为上海率先试点“无人农场”的街镇之一,浦江镇自2024年启动项目后,像郭志伟这样的“飞手”正让“脚不沾泥种庄稼”从想象变现实。
展开剩余82%操控无人机掠过稻田时,郭志伟的动作透着军人般的干练:低头看手机调参数,抬头时无人机已绕田一周,喷嘴喷出的水雾像薄纱般均匀罩在稻穗上。“GPS定位很准,连田埂边的角落都不会漏喷。”他解释,无人机能根据稻苗高度自动调整飞行姿态,遇到病虫害集中的区域,还会智能加大药量。
从小生长在浦江的郭志伟,见惯了父辈们下地干活。每当寒暑假,家里忙不过来,他也会帮着家里一起干农活。“过去人工打药,管子拖得老长,得有一两百米,在泥里深一脚浅一脚,现在站在树荫下操作遥控器就行,既省力又安全。”
这种“酷炫”背后是效率的飞跃:郭志伟父辈种的稻田,人工喷药一亩地要1小时,现在无人机1分钟就能完成;过去几十亩地忙一整天,如今他一个人操控3台无人机,半天就能搞定。“附近合作社都来请我帮忙,说这是‘给农田插上科技的翅膀’。”郭志伟笑着说。
从海外到军营再到“无人农场”
“飞手”郭志伟的履历藏着不少反差:留过学、当过兵,最终却拿起了农具。2023年退伍时,战友们大多选择安稳岗位,他却一头扎回闵行老家的稻田。
“在部队,人们常说要有‘家国情怀’,要‘守护家国’,我想,守住老百姓的饭碗,也是一种担当。”郭志伟这样说道。
郭志伟就这样踏入了“农门”。恰逢闵行启动“无人农场”试点,这个从小跟着父辈在田里踩泥的“农二代”动了心。
“我在初中的时候,就加入了学校的无人机社团,当时我就开始研究无人机,心想着,有一天无人机能带着种子飞上空中,自动为我们播种。”郭志伟说,没想到这样的日子真的来了。
当时,一台无人机的价格还是很贵的,郭志伟一点儿没心疼,花8万元买下第一台无人机,白天跟着父亲学看苗情,晚上啃飞行手册到深夜,连操作手册都翻得卷了边。“军人字典里没有‘退缩’,无人机参数调不对,就通宵测试;电池太重扛不动,就每天练体能——现在32斤的电池,我单手就能换!”
这份执着让他快速成长:2025年闵行区农机技能竞赛上,他凭高超的操作技巧摘得桂冠;他创办的闵田农机合作社,虽成立不久,已扛起市级粮食“无人农场”创建任务,成了区域内“智慧种田”的标杆。
稻田里藏着更多“黑科技”
在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田埂边,智能设备不止无人机。郭志伟指着远处一台插秧机介绍:“这是智能插秧机,能根据土壤肥力调整秧苗间距,比人工插得匀,还省种子。”
作为浦江镇规模最大的粮食合作社,谷杰种了十年水稻,曾靠“经验”吃饭,如今靠“数据”种田——无人机航拍测苗情、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、手机APP远程调灌溉,这些“黑科技”让合作社的大米连续数年在市级评比中获奖,亩产还提高了10%。
不过,智能种田也有“烦恼”:风速大了,无人机雾化效果会受影响;主流机型续航仅15—30分钟,大田作业得好几台机器轮班。“但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郭志伟眼里有光,“未来如能采用氢动力无人机,续航能翻几番;以后结合AI,无人机还能自己识别病虫害,实现‘哪里有虫喷哪里’。”
每一次起飞前,郭志伟都会逐项排查设备:电池电量是否满格?螺旋桨有无细微裂纹?喷头管路是否绝对畅通?遥控信号、GPS定位、避障系统……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确认万无一失,容不得半点差池。”郭志伟说。
“农业智能化是大势所趋,我想努力成为其中的推动者之一。”在科技之花绽放田间地头的背后,是像郭志伟这样的一大批新农人扎根乡村,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站在稻田边,看着无人机在蓝天白云下划出的弧线,郭志伟想起父辈弯腰劳作的背影:“他们用汗水养活了一家人,我们这代人,要用科技让土地更‘值钱’。”
记者:李逸
部分供稿:区农业农村委
初审:林心怡
复审:方雨斌
终审:刘垦博
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
发布于:上海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平台网_证券配资公司_平台配资炒股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