柜员点钞的手私募股票操盘手,下一秒可能在推销理财;信贷经理的笔,签完贷款合同就递上保险单。
这荒诞又现实的场景,正在全国数万家银行网点日复一日上演。
全员营销成为银行人刻进骨血的肌肉记忆,很少有人想到反抗,一场以合规为名的博弈早已暗流汹涌。
1
全员营销,本质是银行内部职责的错位与僭越,这种操作模式粗暴地将所有一线员工、后台支持甚至行政部门,都强制纳入营销指标考核体系,“全员营销”在操作上等同于“全员违规”。
它直接踩踏了劳动法的红线,把合规销售抛之脑后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明确规定,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应明确工作内容。
柜员、后台技术等岗位的劳动合同中,核心职责绝非销售任务,强制全员营销,实为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核心条款。
原银监会(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)《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》等规章,反复强调“投资者适当性管理”原则。
银行网点柜员、后台人员未经严格、持续的销售资质认证与专业培训,其强行推销复杂金融产品的行为,无疑将客户置于巨大的不当销售与误导风险之中。
银行全员背负沉重的销售指标,被考核压力扭曲的服务动机下,普通客户踏入银行大门时,其身份已从需要金融服务的消费者,沦为待收割的“业绩资源”。
员工为指标所迫,极易滑向误导销售、捆绑搭售的深渊,消费者知情权、自主选择权、公平交易权形同虚设。
2
前不久,《金融时报》犀利揭开这一“皇帝的新衣”,监管罚单如雪片般落下,各大银行为何依然“知法犯法”?
表象之下,是银行体系在多重压力下近乎窒息的生存挣扎。
业绩增长压力如山崩海啸,经济增速换挡,优质信贷需求萎缩,传统对公业务拓展举步维艰。
银行将内部压力层层传导,最终演化为对基层员工“人海战术”般的全员营销依赖。
某大型银行分行负责人私下坦言:“总行下达的指标年年加码,不压给全员,难道让行长一个人去卖理财?”
净息差收窄如利刃悬颈,央行数据显示,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普遍降至历史低点。
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空间被极限压缩,迫使银行将中间业务收入视为救命稻草。
代理保险、基金销售等手续费收入成为财报上必须亮眼的数字,全员营销成了最直接、最低成本的创收手段。
规模情结与路径依赖积重难返,银行业长期浸淫于“规模即地位、增速即政绩”的旧逻辑中。
内生增长乏力,简单粗暴地通过全员分配任务、全员搞营销来维持表面的规模增长与利润数据,成为众多管理者难以割舍的路径依赖。
其代价,是员工不堪重负、合规风险高企、客户信任流失,饮鸩止渴而已。
3
破局之道绝非隔靴搔痒,必须直指病灶核心,也就是扭曲的考核模式。
第一,重塑考核体系,回归专业本源。
柜员的核心价值在于高效准确处理业务、把控操作风险;后台人员的职责在于保障系统稳定、支持运营安全,必须彻底斩断非营销岗位员工与销售指标的强制关联。
考核权重应向其核心职责、服务质量、风险控制能力、客户满意度等关键维度大幅倾斜,让专业的人心无旁骛地做好专业的事。
第二,科学分解任务,尊重市场规律。
营销任务的分配需建立在对区域经济活力、客户结构、市场容量的精细分析与预测基础上。
摒弃“领导拍脑袋、下面跑断腿”的粗放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,合理设定分支行及专业客户经理团队的业绩目标,使其“跳起来够得着”,而非“飞起来也枉然”,从源头上稀释全员营销的“毒性”。
第三,做实员工保障,筑牢法律底线。
银行必须严格遵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》。
保障员工获得劳动报酬、休息休假的基本权利,杜绝以营销未达标为由克扣基本工资、强制加班等显性违法行径。
监管机构需加大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力度,对侵害员工权益的银行实施顶格处罚并公开曝光。
全员营销的闹剧落幕之时,银行才真正回归金融服务的本真面貌。
客户走进银行,无需警惕随时降临的推销话术;员工专注岗位,不必在专业尊严与业绩压力间撕裂挣扎。
这场违规狂欢的终结,并非遥不可及的空想,它始于银行体系敢于打破路径依赖的决心,成于监管利剑对规则底线的坚决捍卫,最终扎根于对每一位劳动者价值的真诚尊重。
银行若继续迷恋全员营销的迷幻捷径私募股票操盘手,终将在客户转身与员工疲惫的沉默中,耗尽了赖以生存的信任根基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平台网_证券配资公司_平台配资炒股观点